《法国研究》
Acknowledgements
致谢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2 Research Overview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The Background to the Founding of the 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4.1 The Sinology as a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France
4.2 The French Society of the 1980s
4.2.1 An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Embracing Openness and Change
4.2.2 Increasingly Close Sino-French Cultural Exchanges
4.3 Philippe Picquier as an Intellectual and a Publisher
The Book-Publishing Activities of the 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from 1986 to2021
5.1 The Publishing of Asia-Themed Books
5.1.1 Categories and Collections
5.1.2 Special Collections: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Pocket Books
5.1.3 Japanese Literature
5.2 The Publishing of China-Themed Works
5.2.1 Overview
5.2.2 Start-up Stage(1986-1998)
5.2.3 Growth Stage (1999-2012)
5.2.4 Adjustment Stage(2013-2021)
The Spread and Impact of China-Themed Books in France
6.1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6.2 The Case of the First China-Themed Book: The Gourmet of Lu Wenfu
6.2.1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6.2.2 The Impact as Measured by Library Holdings
6.2.3 The Impact as Measured by Reviews and Ratings
6.2.4 Strategies and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ts Success
6.3 The Case of Miss Chopsticks of Xinran, the Chinese Novel with the Highest Record ofLibrary Holdings
6.3.1 Overseas Diffusion
6.3.2 Media and Academic Coverage
6.3.3 Reader Reviews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文章摘要: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所说的中国主题图书指由中外作者创作的,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作品。图书主题、形式、语言皆不限,既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亦包括学术专著、绘画集、摄影集等图书类别;原著语言既可以是中文,也可以使用英文、法文等外语撰写。在法国,成立于1986年的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就以对亚洲文学的译介著称,而中国是其立社以来的关注重点。毕基耶出版社的图书往往进入主流书店出售,所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在法国具有相当的市场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基耶出版社对促进中国文化在法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本文对其36年来中国主题图书的出版特点进行研究,希望为推动中国图书海外出版总结经验。本研究从出版学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理论,以西方图书史奠基人罗伯特·达恩顿的图书出版“交流圈”模式为参照,对毕基耶出版社的创立背景、36年来(1986-2021)出版亚洲主题图书的概况、中国主题图书的最新出版成果与代表性作品的海外传播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本文并非旨在对该出版社的经营与业务进行详尽研究,而是聚焦于出版社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其中国主题图书的出版。因此,研究仅简单涉及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流程和经营管理,并未深入展开。在第一部分,本文梳理了毕基耶出版社的创立过程。“交流圈”模式中,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对图书出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法国汉学传统、80年代法国特殊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环境、中法文化交流的发展,分析了出版社成立以及运营的有利外部环境。此外,对于创立者毕基耶本人的成长经历和创业思路也进行了深入挖掘。文章第二及第三部分探讨了出版社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主题图书1986至2021年间的出版概况。通过毕基耶官网信息,本文整理了出版社成立以来的完整中国主题图书书目,将中国主题图书的出版分为“初创期”(1986-1998)、“上升期”(1999-2012)、“变动期”(2013-2021)三个阶段,并对不同时期的出版特点、代表性作品以及作品出版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文章第四部分则依托传播效果的评估框架,对出版社的第一本中国主题图书,陆文夫的《美食家》和馆藏量最高的中国作家作品《筷子姑娘》在法国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分别从两部作品的译介过程、OCLC数据库馆藏量概况以及法国学界、出版业、媒体、读者的评价进行研究与总结。研究发现,法国深厚的汉学传统、80年代法国经济发展、文化开放、中法关系升温等外部因素为毕基耶出版社的创立营造了良好环境,其创始人对于亚洲文学的兴趣与敏锐的商业头脑也是必不可少的个人因素;出版社的中国主题图书在36年间呈现出“初创期”、“上升期”、“变动期”的不同阶段,作品数量在上升期达到最高峰,而近年随着出版策略的变化出现下降趋势。总体来说,题材日益多元、丰富,中国文学作品始终是其关注的重点,而外国作家的众多作品也为外国读者更好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美食家》和《筷子姑娘》法译本的成功得益于抓住了法国读者的兴趣、注重翻译及推广等因素。两部作品在媒体评价、读者反馈、馆藏量上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最后,研究指出,毕基耶出版社中国主题图书的发行,是中方主动“推力”与法方“拉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图书国际出版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推力”,即中国图书“走出去”相关项目的助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拉力”,即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图书的读者培育及市场的积极接受。二者“推拉”力量结合,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传播方能实现更大突破。为了在未来更好推动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本研究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可考虑与类似法国一样的、对中国本身有研究兴趣与基础的国家进行重点合作;其二,建议与国际汉学家、翻译者、专注中国图书的出版社等机构定期联络,建立关系网或资源人才库,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中国主题图书的创作、翻译、出版,让中国文化获得更多喜爱与认可,从而为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做出贡献。